公司简介:嘉银金科是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集团,致力于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消费场景内连接消费者与金融机构,让每位用户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时助力金融机构业务高速增长。嘉银金科始终坚持数据驱动战略,重点构建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理念的云服务平台和金融风控体系。以金融科技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以开放平台构建消费金融生态闭环。立足中国,嘉银金科旗下品牌-“极融”为中国持牌金融机构挖掘和推荐借款用户,并帮助其为借款用户提供全流程的互联网信贷解决方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国新消费升级。放眼全球,嘉银金科业务目前已经覆盖越南、印尼、菲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多个国家,未来将继续推广到更多国家。2021年,嘉银金科在科技领域全面开花结果,“天引”智能资金管理平台高效匹配资金资产,“明鉴”智能风控引擎大幅优化风控水平,“大禹”数据资产管理平台系统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嫦娥”智能语音呼叫平台提供合规贴心贷后服务。多项金融科技成果的集中落地,促进嘉银金科实现了流程数字化、监督自动化、决策科学化,数字经济基石不断夯实,数字技术能力飞速发展。嘉银金科由严定贵先生于2011年6月18日创立,总部在中国上海。嘉银金科于2019年5月1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码:JFIN。
在中国近代百年史上,上海是一座以工商业见长的城市,但上海制造也是一个传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以来,上海的制造业不仅在全国是一块金字招牌,在近十年来,更有许多硬核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也具有强大竞争力。
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相机、百雀羚面霜、英雄钢笔……这些上海的老品牌曾经承载着几代人的亲切记忆,是上海这座城市响亮的名片,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人到上海代购的热门商品。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工业地位越来越强,特别是轻工业等在全国领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是结婚彩礼的标配。当时全中国生产“三转一响”的厂家有很多,但代表着精致、洋气和美好的“上海制造”是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了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
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和制造方式产生重大变革,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制造业领域大规模深度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在催生新的行业和生产方式。现在的上海经济正在以服务经济为主,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努力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
在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现上海市社联研究员权衡看来,上海制造业过去70年的演变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功能演变不断发展的。上海制造品牌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以及提高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方面,上海制造均承担着关键作用。
权衡举例说,从早期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老上海制造品牌,到现在不断涌现出的新制造品牌,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不少上海制造,不仅仅在国内市场,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接下来上海要打造的人工智能高地,也预示着上海制造在这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依然闪亮
上世纪70年代,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工业中心,那时的上海已经能制造年产150万吨的炼钢设备、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年产15万吨的化肥设备、年产75万吨的煤矿设备和大型电子计算机、高精度数控机床等精密产品。
1978年,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7亿元,占全国1/8。近200项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70多项工业产品赶上或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从1992年起,上海第三产业开始取代第二产业,在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0%,提升到2018年70%。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传统工业老品牌开始没落。如何继承发扬传统品牌,盘活沉睡的品牌资源,上海也在积极进行探索。
上海纪实频道拍摄大型纪录片《上海制造》今年播出后,反响热烈,该片分为《重器》《创智》《传承》《开放》四集,拍摄期间,摄制组曾远赴欧洲寻找上海制造,他们惊喜地发现,现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公司,甚至全球大部分中高端的轿车内饰,使用的自动化工业缝制设备都是出自蝴蝶牌的母公司上工申贝。在全球智能化的浪潮中,上海的上工申贝公司,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转型,使得曾经风靡全国的蝴蝶牌缝纫机在大洋彼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如此评价纪录片:“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城市集聚了汽车、钢铁、造船、核电、航天、集成电路等一大批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制造,全球可能唯有上海,这是上海的魅力和自豪,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依然闪亮。”
在上海电气工作了45年、现已退休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过去的70年里,上海电气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中外合作、从国内走向国外、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国家都很缺电,因此国家规划了156项重点工程,即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其中,上海电气作为专注于电站设备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在1955年就研制出了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开创了中国自主制造发电的先河。1958年,上海电气还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
“有了这些发电机组,中国缺电问题就得到了明显解决。”该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后,上海电气引进了美国的发电机技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造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发电机组。
随后,上海电气不仅在国内制造,还把技术输出到了国外,并开始通过中外合作共同研发光伏发电、风电和光热发电等绿色新能源技术。
2018年4月,上海电气与ACWA Power公司签订了迪拜光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郑建华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说明上海制造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经验。
重振上海制造雄风
权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早期的时候,上海作为远东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其制造业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商业地位逐步确立,上海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也开始进行升级和调整。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和能级的提升,当地的制造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先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品牌。这些品牌既代表上海制造业的崛起,也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历程。”权衡表示。
如今,汽车、大飞机、海洋工程、航天、核电等正重塑着“上海制造”的新辉煌。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CJ-1000A航空发动机、长征六号火箭、“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AP1000核电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取得突破。
江南造船曾创造了中国的第一炉钢、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批水上飞机、第一条全焊接船、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第一代航天测量船等无数个“中国第一”。2016年12月20日,江南造船集团在上海开建“雪龙2”号船,攻克数不清的难关, 2018年9月10日,首艘由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下水。“雪龙2”号的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排水量约14000吨,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极地破冰船之一。它能在极地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并且是世界上首个能够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气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如首套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三代四代核电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大型海上风电设备、西气东输的高频电动机等。历经33个月的研制后,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于2018年4月10日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顺利发运。“华龙一号” 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和雪龙2号是“上海制造”实力的一个缩影。在当代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下,“上海制造”意味着构建先进制造业样本和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
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布局
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已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今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上海保持制造业优势至关重要,下一步怎么提升能及和核心竞争力,是上海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两个关键词:引领和支撑,尤其是引领作用。
“创新链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上海作为制造业重镇提升能级需要产业发展,而产业的升级需要技术发明,技术则需要科学发现来支持。所以这条链条需要整体推进和全面布局。” 石谦告诉记者。
2016年7月《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颁发,《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必须找准发展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体现上海制造业的实力。《规划》还确立了上海制造的发展方针,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上海光源十年内诞生多个国际顶级科研成果
2018年5月发布《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0年,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
今年4月10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情况通报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表示,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总书记要求上海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切实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所以我们会夯实产业基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在提高科技创新“热度”和“浓度”的同时,上海也在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重点发力。过去几年,上海就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政策。
例如针对赋能传统制造业的人工智能产业,已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智能上海”行动,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并将人工智能作为“5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先战略。
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同一天,由微软和张江集团打造的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在张江人工智能岛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营,首批30家国内外企业和初创公司也同步入驻。这是微软全球第四家,也是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
此外,目前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上海还成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而在传统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方面,上海已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
在5月2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下一步努力方向,上海市副市长吴清表示,第一点就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上海方案”。
不管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还是生物医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原始创新力都不可或缺。为此,上海也在继续提高创新策源力。
5月24日上午,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
数据背后,是上海围绕创新策源力的实际部署。例如,系统布局建设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 不仅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还打造超强超短激光、蛋白质中心、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并主动承接200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
石谦认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5年时间里,上海的制造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有很多新的亮点。例如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融入制造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个趋势和科创中心布局形成了很好的架构。“比如上海在建和已建的各个国家大科学设施、实验室和多个功能性平台,都为上海的优势重点产业发展做出引领支持。”他说。
从发展阶段来说,权衡总结称,在过去70年的发展中,上海制造业的规模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上海,则要求制造业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有更高的提升,而规模不再是重要指标。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可能有所下降,但上海制造的能级、质量和品牌效应却在不断强化和提高,也就是说,上海制造也进入了新阶段。
与此同时,由于这座城市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特质,让上海能够吸纳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人才和资本,从而保证了当地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权衡提出,上海制造还将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个辐射和带动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布局上,将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起到进一步的引领和带动效应。
一财图鉴丨科创5年间,上海做了哪些硬核举措?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金叶子
缪琦
任绍敏
相关阅读 大健康产业破局 品牌创新成为新质增长点在日前举办的中华健康品牌创新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以创新驱动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05-13 12:01 超越预期,行稳致好-对2024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的评述与分析2024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超过了原有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报告一出,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我们在此对2024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进行整体的分析评述。
04-26 01:21 政策产业共振,低空经济元年已至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发展低空经济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政策产业共振下,低空经济概念持续火热,2024年或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
03-29 02:47 照明产业面临结构调整 业内预计今年增长态势稳定作为中国制造的其中一环,近年来我国照明产业进入了内外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记者在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照明产业生态发展论坛上了解到,以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品牌建设等为方向,行业正在逐步迈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03-29 16:03 郑州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稳健经营 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 03-29 10:5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